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 Logo

:::

臺菲科研中心「環境與社會系統:動態世界下的歷史生態工作坊」圓滿落幕,跨國學者討論熱烈

發佈日期:2019-06-04

臺菲科研中心「環境與社會系統:動態世界下的歷史生態工作坊」圓滿落幕,跨國學者討論熱烈

 

政治大學去年底(2018)甫成立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與永續發展科研中心(CTPILS),中心創旨在於透過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菲律賓省立伊富高大學、夏威夷大學瑪諾亞分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四校三國的跨國交流與合作,讓各方對原住民知識的討論有更多交流與合作。因此,科研中心於上週5月25、26日舉辦「環境與社會系統:動態世界下的歷史生態工作坊」,工作坊邀集來自菲律賓、美國的專家學者與組織工作者分享各自的研究經驗與工作,旨在跨國的原住民知識交流下,讓各方的觀點在此激起討論,並望在未來能有更多雙邊或多方的合作。

 

照片說明:場次ㄧ「臺菲兩地之環境、氣候變遷與生態研究」討論由政大經濟學系陳樹衡老師主持

照片說明:場次ㄧ「臺菲兩地之環境、氣候變遷與生態研究」討論由政大經濟學系陳樹衡老師主持

 

5月25日工作坊第一天以政治大學與伊富高省立大學、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的儀式作為開場,希望在未來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伊富高大學Nancy Ann Gonzales副校長也以「菲律賓伊富高省立大學原住民知識課程整合」為題,介紹該校如何與伊富高族人合作編製教材,並與民間組織合作,在大學課程中進行基礎的原住民知識教育。

 

照片說明:夏威夷、菲律賓學者討論熱烈

照片說明:夏威夷、菲律賓學者討論熱烈

 

在本次工作坊中,主辦方安排兩了場專題研講,由拯救伊富高梯田運動組織(SITMo)Marlon Martin執行長分享菲律賓伊富高地區對於環境與經濟壓力的回應,他們的運動組織嘗試透過維繫傳統的梯田農業運作,保留相關知識,最終才能爭取自治,成為知識的創造者,而非被動學習主流族群的知識。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人類學系Francisco A. Datar教授也分享其對菲律賓島嶼與社區的全球化變遷的觀察與看法,在全球化的變遷之下,原住民社區如何應對這些現代化下的變化,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此外,工作坊也安排了三個主題討論,分別以「臺菲兩地之環境、氣候變遷與生態學研究」、「社區與實踐:從在地觀點出發」、「區域環境治理」為題,邀集國內外相關學者、原住民部落工作者一同交流分享。

 

照片說明:臺灣與菲律賓部落織女間的交流

照片說明:臺灣與菲律賓部落織女間的交流

 

第一場次「臺菲兩地之環境、氣候變遷與生態學研究」,夏威夷、臺灣與菲律賓的學者們一同討論各地水利、水權與原住民知識之間的關係,學者們提出,或許可以透過多學科的觀點來理解類似的案例,並將原住民知識融入政府政策與教育裡,以期解決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第二場次「社區與實踐:從在地觀點出發」,透過在部落中親身實踐的人發聲,也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社區。來自菲律賓伊富高、臺灣新北烏來的原住民織女分享他們在部落裡的織布經驗,與織布教育如何在下一代孩子中傳遞;第三場次「區域環境治理」之中,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人類學系Maria Mangahas教授分享菲律賓巴丹島的Mataw捕魚儀式之價值,與在現代化之下這樣的傳統原住民漁業技藝面臨的挑戰。新竹縣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執行幹事Yapit Tali則敘述她們部落如何種植經濟作物來使用土地,並期望在部落將文化生活化,讓泰雅族的傳統知識根植在部落孩子的心中。

 

照片說明:科研中心工作坊與會人員合影

照片說明:科研中心工作坊與會人員合影

 

當代原住民知識共同面對的是,在長期的歷史、生態與氣候、市場經濟變化之間,原住民傳統似乎永遠需要與現代化持續對話,或許原住民知識制度化與自治是我們未來需要更加努力的目標,以期在政府制度之下,原住民族也能繼續保有自己的文化。經過兩天的工作坊,主辦方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與永續發展科研中心表示,未來也希望能透過更多跨國經驗的交流,激起更多的對話,一同思考解決當代問題的方法。

首頁  /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