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 Logo

:::

「南島文化跨領域研究」系列講座

發佈日期:2019-04-08

分而治之:臺灣原住民集體遷村的社會網絡分析

✒ 分而治之:臺灣原住民集體遷村的社會網絡分析

講者:葉高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演講大綱:
1930年的霧社事件改變國家與高山原住民的關係。從此,將高山原住民遷下山成為政府的基本方針,且持續至戰後。遷村不只是改變部落的地理位置,也牽動部落內或部落間的社會關係。我的研究重現1931年高山原住民部落的社會網絡結構,並探討後續的集體遷村如何擾亂其結構。結果顯示,許多部落遭到分割,許多關係親密的部落遭到分離,還有許多沒有交情甚至敵對的部落遭到合併。這是當代原住民社會發展困境的根源之一。


✒ 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流浪」:森林計畫事業區分調查的再思考」

講者: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助理教授

演講大綱:
臺灣歷史上的「蕃地」是如何轉變為國有林班地與原住民保留地?面對此臺灣史研究的經典議題,論者均同意,大正14年至昭和10年(1925-1935)之森林計畫事業中的區分調查,扮演了重要角色。即便如此,受到史料限制,對區分調查的起源、過程與結果,論者往往眾說紛紜,甚至對要存置林野、準要存置林野與不要存置林野等類別的定義,都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所幸,區分調查的原始檔案目前仍保存在農委會林務局,而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已全數複製收藏。本文即運用這批已公開、然少為研究者重視的史料,一方面導讀這批史料,另方面也為前述臺灣史之經典議題提出新的歷史解釋。本文共分四部分:首先,我們聚焦在矢內原忠雄與李文良就區分調查的見解,梳理兩造的異同點。其次,以此異同點為基礎,對照這批史料,我們試著為下列根本問題提出回答:為何區分調查會查定絕大面積的要存置林野?準要存置林野的起源與內涵為何?不要存置林野是否為預備要處分給資本家經營的土地?第三,我們簡述區分調查之原始檔案的內容與規模,並以最早完成的南庄調查區為例,結合目前典藏在臺灣大學圖書館的〈蕃人所要地調查書〉,說明這批史料有助於釐清1920年代臺灣的行政空間、林政空間與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最後,本文主張,區分調查的原始檔案不僅反映出殖民林業部門在將蕃地納入一套科學林業體制時的理論與實作,更為理解臺灣之資本主義化與國家化、日本帝國作為帝國民族國家之特殊性等議題的關鍵史料。同等重要的,有鑒於晚近臺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呼聲,區分調查之原始史料更可為相關討論提供一個基礎,讓研究者得以與下列問題正面對決:為何臺灣原住民會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臉書活動頁面

🕒 時間| 2019年4月25日下午2:00-5:00 p.m. 
🏢 地點|臺灣大學水源校區-水源階梯教室 201

※ 本演講毋須報名,但座位有限,敬請提前入座,以免向隅 ※

 

首頁  /  活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