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 Logo

:::

全球疫情下,剪不斷的聯繫交流 ─ 臺灣與斯里蘭卡的海科之緣

發佈日期:2021-06-09

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Taiwan and Sri Lanka Environmental Chang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在科技部支持下於2019年2月成立,兩年來進行多次跨國田野交流與學術調查合作。每一次的田野調查,每位成員不僅帶了豐碩的研究樣本及數據回國,也在交流下萌發新的想法與人生理想。以下彙集中心多位參與者的海外田野調查心得與大家分享。

 

鯊魚DNA採樣之旅


本採集硏究是與魯胡納大學海洋地質與海洋學系(University of Ruhuna, 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Geology)的Dr. Terney Pradeep Kumara 間的合作計畫。採樣範圍相當廣大,涵蓋斯里蘭卡的西方、西北、東北與南邊的城市(圖1)。

 

星號城市包含Negombo, Puttalam, Tricomalee 與Matara

圖1:星號城市包含Negombo, Puttalam, Tricomalee 與Matara

 

因當地交通網絡尚未完善,自Negombo至Puttalam 兩地雖僅距不到70公里,路程卻需花費四個多小時。途中必須穿越40公里長的國家公園,沿途無人居住且無手機訊號,也沒有任何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一路上銜接園區的道路為泥巴路,雨季常泥濘不堪。沿途中,我們的車子卡在泥巴與水潭中數次無法順利前進,幸好有駐紮的海軍路過,伸出援手(圖2、3),否則將會嚴重影響採樣進度(註一)。

 

雨季所造成的泥濘道路  當地駐紮海軍協助汽車脫困

圖2:雨季所造成的泥濘道路                           圖3:當地駐紮海軍協助汽車脫困

 

2020年2月由University of Sri Jayewardenepura(科特大學)的研究助理陪同一起到斯里蘭卡的漁市場進行印度洋的鯊魚樣本採集。這次選定了兩個漁市場,一個是位於西部的Negombo的漁港,Negombo是斯里蘭卡的主要城市之一,位於機場以及首都可倫坡之間,另一個採樣地點則是首都可倫坡Colombo的Peliyagoda 漁市場。

 

採樣時間都是清晨三點到四點之間,抵達Negombo漁港時還能夠看到漁民卸貨的過程,在該漁市場中,找到了一批約莫30隻剛從漁船上卸下來之平滑白眼鮫(圖4)。由當地研究助理幫忙與當地的漁民溝通,才順利地從鯊魚身上取了肌肉樣本以及進行體長的量測,以利採樣的進行,Negombo漁港會把同樣的物種集中在一起,對於特地物種的採樣非常方便。

 

30隻從漁船上卸下的平滑白眼鮫

圖4:30隻從漁船上卸下的平滑白眼鮫

 

可倫坡的Peliyagoda漁市場則與Negombo漁港不同,是一較為繁忙的漁市場(圖5),抵達的時候看到一攤一攤的漁獲已經由不同的漁販擺好,不像之前是有單一的鯊魚卸魚地點,每一個攤位的漁民都會有許多不同的物種,物種的來源也是由斯里蘭卡各地的漁港運送來的,因此在採集樣本時,需要一攤一攤進行。本次採集樣本的行程大致上來說還算順利,並沒有出現採集不夠或是採集不到樣本的情形,在進行採集時,也因有當地的研究助理陪同,跟漁販溝通時順利不少,當地的漁販也很願意無償讓我們採集些許肌肉樣本(註二)。

 

Peliyagoda漁市場外觀

圖5:Peliyagoda漁市場外觀

 

此外,本中心於2018年至2019年間,自斯里蘭卡10個重要漁港及漁市場採集了353個組織樣本,並成功以DNA條碼方式定序其中330個個體,經與序列資料庫進行分析後發現,樣本中共發現17種鯊魚,其中平滑白眼鮫(黑鯊)佔了約40%,樣本中更有百分之62%為IUCN所認定野外族群受威脅物種,而2020年所收集的資料尚在整理中。本研究除了探討鯊魚物種多樣性外,更發現其物種組成於當地漁民所用漁具漁法有相關性,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斯里蘭卡政府,未來對鯊魚漁業管理政策制定之重要參考依據。此合作計畫結果已投稿至Fisheries Research期刊。

 

令人難忘的是自飯店check in 開始,我們就備受眾人關注,因為眾多設備儀器一箱一箱的搬進大廳,不像其他來住宿的觀光客,是來享受美食或遊玩的,在斯里蘭卡出差時,我們把飯店房間充當臨時實驗室(圖6),在房間裡準備採樣器材或採樣後的處理工作,對比外面正進行著草地婚禮派對(圖7),狂歡整夜,我們依舊在房間內埋頭工作。

 

斯里蘭卡的路上沒有什麼紅綠燈,但車非常多,當每次搭嘟嘟車(Tuk Tuk)(圖8)時手都必須抓得非常緊,像是乘坐少了安全帶的雲霄飛車一般,深怕一個轉彎就飛出去!而採樣過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看到澤巨蜥蜴在釋放連續監測儀器的地點旁游泳(圖9),而我們卻又要跳下潟湖調整儀器,令人十分恐懼。這次的田野調查,讓我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土民情、生活方式及自然環境 (註三)。

 

飯店房間充當臨時實驗室    飯店的草地婚禮
圖6:飯店房間充當臨時實驗室            圖7:飯店的草地婚禮                 

 

搭乘斯里蘭卡嘟嘟車

圖8:搭乘斯里蘭卡嘟嘟車

 

潟湖裡的澤巨蜥蜴

圖9:潟湖裡的澤巨蜥蜴

 

移地研究的意外收穫

 

從來沒有出國經驗的我,因此趟斯里蘭卡的合作採樣計畫,第一次踏出臺灣。因為是以學術研究為主,得到不少與當地教授、學生交流的機會,這之中我充分體會到他們的熱情歡迎。當地學生們自告奮勇的帶領我們參觀校園,仔細的介紹校園裡的建築歷史與文化,分享各式各樣的故事,當他們詢問我們的背景與文化時,我們彼此都由衷希望相互了解。當我們得知彼此專業以及研究目標,這之中極大的合作可能性顯示著這樣交流的永續性時,大家都是侃侃而談的說出自己冀望進行的硏究項目,以及未來希望可以在哪裡發展。他們熟知自己國家的氣候與環境,也深刻了解目前面臨的困境,而正向面對並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為自己的目標找出一條明確的路,讓我深受鼓舞,也更加確立自己未來的方向。我期望能夠增加像這樣的交流機會,相互合作並能夠以更有效率的資源得到良好的結果,也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意識,讓自己引以為傲的事物更加發揚光大 (註四)。

 

臺斯中心團隊與斯里蘭卡團隊成員合照

圖10:臺斯中心團隊與斯里蘭卡團隊成員合照

田野調查不僅讓臺灣學生得以體驗當地的風土民情,也與當地學者及學生有深入的交流,進而達到人才培育的目的。而最後一次的移地研究是在2020年2月,出發前當地僅有零星的COVID-19病例。但大家已人心惶惶,酒精跟口罩也列入了行李清單之中,當地街上遇到有人對我們喊CORONA(冠狀病毒之意),採樣期間更是戰戰兢兢。回國之後,疫情隨即迅速升溫,各國政府也紛紛宣布鎖國政策,對後續的研究無不造成極大的阻礙,斯里蘭卡大學陸續停課,我們只能靜待至疫情趨緩,斯國開始正常運作之時。所幸拜現代科技之賜,網路無國界,除了在線上討論研究結果之外,也在2月時舉辦了雙邊交流工作坊(圖11),透過網路線上分享這兩年的研究成果,討論出未來的合作方向,使得雙方的合作可以綿延不斷,尤其與斯國並無正式邦交,期許可藉由學術的交流深化雙方互動及聯盟關係,達成互利共贏願景。

 

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雙邊工作坊

圖11: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雙邊工作坊

 

註一:劉商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註二:李佳芸,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博士生

註三:陳靖宜,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碩士生

           莊茗琇,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助理

註四:袁菲翎,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碩士生

 

 

首頁  /  新南向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