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 Logo

:::

亞洲智慧防災國際平台幕後推手-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主任秘書專訪

發佈日期:2022-05-27

導演手札

和維森主秘聊天,就像碰到知音,雖然第一次見面,但有相同的理念。主秘和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簡稱災防科技中心) LINE 吉祥物合照時,邊說:「因為我是土木工程出身,既使用最艱深的科學理論進行設計,在施工現場一定得用最口語、最簡單圖說,讓領班、工人完全理解如何將科學理論落實於現地施工細節。所以我學到最受用的訓練就是——接地氣、說白話。特別在災害的議題上,一定要用大家聽的懂的言語,才能產生效果。」這和我當初開 Podcast 節目「人話翻譯機」的初衷一致,就是把知識簡單化,再加上有趣的記憶點。

 

圖一:主秘推廣(@災防科技中心)官方 LINE 帳號。 地震、颱風、停班課訊息零時差推播(林珮霖拍攝)

圖一:主秘推廣(@災防科技中心)官方 LINE 帳號。 地震、颱風、停班課訊息零時差推播(林珮霖拍攝)

 

親和力過人 曾任三屆 APEC 緊急應變小組共同主席

維森主秘擁有獨特的親和力,具僅需十秒即可將陌生人變「類友人」的特質。主秘端詳著我的名片迅速搜尋記憶,透過名片上資訊串聯可能的共同朋友,也因為我的新聞經歷(莫拉克風災、納莉颱風、土石流災情、慈濟國際賑災等),所以對有豐富防災、避災、減災、救災經驗的主秘,更有熟悉感。

難免好奇,為何主秘被推舉擔任三屆的「APEC 緊急應變工作小組」共同主席?

謙虛的他歸功於科技部:「在科技部的帶領下,強調如何將科學研究成果作為超越國境、服務國際社會的基礎,基於這個理念,災防科技中心在科技部『科技服務人群』方針下,積極將臺灣的防災科研成果與國人及國際社會分享,扮演國際防災科技橋樑,透過簡單易懂的圖資,傳遞防災知識。」也感謝災防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臺灣大學土木系及中央大學土木系老師們的專業傳授,體認到口語化的專業知識,經由生活化的傳遞,可以調解人與人的差異性。回憶起擔任共同主席的經歷,因為受到 APEC 會員的信任與積極跨越語言、文化和政治差異,才可在意見雜沓下逐步推動區域防災政策,例如 2010 年在菲律賓與 APEC 會員國共同順利完成「APEC 減災綱領」(APEC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Framework, APEC DRRF)。在國際組織中「互信」及「共識」是達成工作目標的重要元素,一定要避免「不尊重對方」的作法。


圖二:2019 年擔任 APEC 緊急應變工作小組主席(李維森提供)

圖二:2019 年擔任 APEC 緊急應變工作小組主席(李維森提供)

 

國際青年防災研習營 疫情下仍有 16 國學員積極投入

近兩年全球許多跨國活動因疫情停擺,但災防科技中心並沒有讓從 2005 年開始「國際災防訓練營 ITW」(International Training Workshop) 嘎然而止(17 年來總計有 46 國 500 多位學員)。第 17 屆「2021 ITW」雖因疫情延至 2022 年 1 月 15 至 17 日於板橋慈濟園區舉行,鎖定「已經在臺灣多時」就讀防災相關的外籍碩博士生(但不限於此)。主秘說這樣的堅持來自於國際友人的鼓勵,但很多災防科技中心同仁在國外參加國際活動時,常會碰到熱情的外國朋友,當知道是來自 NCDR(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就很開心的分享自己曾在臺灣受過防災訓練。透過科技部多年來的全力支持下,真的讓臺灣靠著馳名的防災科技訓練,深耕不少國際友誼種子。也因為每年選擇不同主題來辦理國際防災訓練營,並依主題邀集海內外防災高手,歷年累積下來的人脈都是臺灣很棒的外交資產,如當年在莫拉克風災後認識的冰島救難隊好友,現在已經是冰島的國會議員。

 

圖三:李維森主秘講解ITW的悠久歷史(林珮霖攝)

圖三:李維森主秘講解 ITW 的悠久歷史(林珮霖攝)

 

回到 2022 年最新一屆的國際青年防災研習營,參與學生都興致昂然,因為這次重頭戲是模擬「尼泊爾廓爾喀縣,發生規模六點九的強震」。結合有豐富賑災經驗的志工、師姐,讓來自 16 國的 44 位學員,跟著災防科技中心的專家們和慈濟師兄師姐,由紙上開始學習規劃避難收容所,將想法作法展現在草圖上,之後將平面轉成 3D 思維,用樂高積木一步步搭出模型,並實際捲起衣袖齊心搭建組合屋、學會操作淨水設備、許多沒下過廚的學生們,更齊心完成用行動廚房,煮出百人午餐,讓學員們在三天精實的營隊中,把防災知識、救災情境透過動手實作,內化成能帶著走的自救救人經驗值。

 

圖四:2022 年國際青年防災研習營-蓋組合屋、淨水樣樣學(李維森提供)

圖四:2022 年國際青年防災研習營-蓋組合屋、淨水樣樣學(李維森提供)

 

防災新南向 開出耀眼向日葵 

走遍全球 37 國分享臺灣防災科技的主秘提到,臺灣防災預警系統獨步全球的關鍵就是政府開放 40 個單位 200 多項大數據,讓預警更加快速及準確;自 2018 年起在陳宏宇主任的規劃下,災防科技中心就和菲律賓怡朗市 (Iloilo City) 簽訂合作協議,開始安裝防災儀器及測試系統,也和馬尼拉天文台共同進行資料分析。到 2019 年 11 月底,再和菲律賓怡朗市簽訂落實協議,啟用 25 個氣象偵測站,並教導怡朗市防災單位和學研人士如何使用災害情資網。

 

圖5:2019年在菲律賓怡朗市 教導防災情資網使用(李維森提供)

圖五:2019 年在菲律賓怡朗市-教導防災情資網使用(李維森提供)

 

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剛過完耶誕節,系統就精準監測到菲律賓在 12 月 26 號發生地震。

 

圖六:2019 年 P-Alert 成功紀錄菲國地震(李維森提供)

圖六:2019 年 P-Alert 成功紀錄菲國地震(李維森提供)

 

臺灣因災害預警系統讓受到新南向國家的推崇,緊接著在不丹和不丹皇家大學合作架設 12 個監測站、也在尼泊爾架設了 25 處,系統資料一份傳當地,一份傳雲端,當地受限網路條件不佳時,地處臺灣的災防科技中心,可藉由視覺化現災情預警圖資平台進行遠端協助。例如菲律賓受梅姬颱風重創,臺灣能持續幫忙監測災情狀況,是相當成功的區域防災合作。這讓菲律賓怡朗市長 Jerry Trenas 在 2020 年與澳洲共同主辦的亞太減災夥伴論壇時,和國際分享臺灣的整合式災害情資決策系統對怡朗市的協助。

真正「開花」結果的合作成果是菲律賓怡朗市,因為災防科技中心拿到 APEC 秘書處補助計畫與科技部的支持,選擇菲律賓怡朗市一個易淹水的貧困社區進行減災及社區改造,除了同仁在豪雨中幫忙田間排水、也動員臺灣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和農友種苗公司,共同提供優良的種子和耕種技術,實際幫助當地居民種出比臉大的向日葵,讓當地變成遠近馳名的打卡景點,同時產出的蔬菜,也為當地容易受災的弱勢居民提供了較多元的營養和自力更生的機會,在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當地許多工作機會減少,然而居民學會的耕種技術也能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溫飽。災防科技中心在其中也持續保持與當地市政府順暢的溝通,是跨界公私部門合作的典範。

透過豐富熱血的經驗分享,「防災科技」和「新南向」不再是字面上的意涵,而是集聚多人的誠摯心意、溝通努力與技術精進,我們透過維森主秘的親身經歷,見證了臺灣真實的「暖實力」。

 

 

專欄作者介紹

圖:專欄作者-林珮霖林珮霖

輔大哲學系、臺大政治所碩士畢業,身兼人文素養與政治敏感度,近幾年與政府機關合作拍攝許多政策宣傳影片。目前身兼多職,是湛地盤總監、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一位 Podcaster 節目名稱為〈人話翻譯機〉。過去曾擔任過多家媒體記者及節目主持人(TVBS、東森、大愛),並在大愛電視台憑〈窮人天使-尤努斯〉,入圍第一屆金輪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首頁  /  新南向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