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Logo 新南向科研合作專網 Logo

:::

建構新南向前瞻醫療產學聯盟-
國立成功大學蘇芳慶副校長專訪

發佈日期:2022-10-25

導演手札

媒體人當久了,容易分辨受訪者在攝影機或錄音機前的採訪是真心?抑或是希望透過媒體呈現的樣貌?這次採訪蘇副校長時,聽到一句話很觸動:「很多時候得了解文化差異,才能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關上錄音機後,和蘇副校長閒聊,隨口說了自己的觀察,連兩次採訪看到蘇副校長對校內行政人員特別親切,覺得和工業局呂前局長有點相像。蘇副大笑:「我和呂局長很熟啊,我們都是苦過來的孩子(家裡種田),所以對每個人都很尊重。很多院士成就再高,也沒有架子,他們都是我學習的真正典範。」我想令我觸動的就是那股真誠。

與親切的成大蘇芳慶副校長合影圖 1:與親切的成大蘇芳慶副校長合影(林珮霖攝)

 

臺泰疫後交流 成大產學聯盟「迅速鏈結」

疫情逐漸解封下,蘇芳慶副校長馬不停蹄接連出國 3 趟,其中 7 月份即拜訪泰國 6 所頂尖大學,而與成大合作推動「臺泰智慧健康海外科研中心」的瑪希敦大學更是重中之重。
蘇副校長充滿喜悅的說:「真的超久沒見到瑪希敦大學校長,我們是亞太生物力學學會創始會員理事,可是認識 18 年的老友。第一屆玉山論壇,我還在科技部(時任科技部次長),就是我邀請瑪希敦大學校長來臺參加論壇。而這次他還想把自己的醫生兒子,送來成大醫院訓練呢!」。

其實遠從十年前擔任成大首任「前瞻醫材中心」(現為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主任的蘇芳慶教授,就認為東南亞國家是歐美以外臺灣未來重要的合作夥伴,故結合國內百家廠商,前瞻性組成醫療國家隊。如今在新南向政策下,成大在東南亞已成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三個海外科研中心。蘇副校長說:「國際產學聯盟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透過平台,更容易地把各方利害關係人,例如官方、關鍵意見領袖、臺灣中小企業、國外代理商等,通通鏈結起來。像有家臺灣新創公司老闆,一聽到我們 7 月要去泰國,特地遠從印尼搭機前來會合,便成功與泰國官方搭起媒合橋樑;又我在成大創立『國際醫療碩士班』,有位畢業的泰國外籍生,因舅舅是醫療器材代理商,旗下有三千員工,一直希望從臺灣引進高品質的醫療器材,我們僅靠一位學生便鏈結臺泰雙邊的醫療器材產業。這樣的平台相較企業媒合更容易營造出多邊網絡及創新生態系。」
 

圖二、蘇芳慶副校長(左三)率領團隊成員於2022年7月拜訪泰國瑪希敦大學牙科學院院長Dr. Sirichai Kiattavorncharoen(右三) (蘇芳慶副校長提供)
圖 2:蘇芳慶副校長(左三)率領團隊成員於 2022 年 7 月拜訪泰國瑪希敦大學牙科學院院長 Dr. Sirichai Kiattavorncharoen(右三)
(蘇芳慶副校長提供)

 

臺泰聯合育才  倡議前瞻新科技

在 COVID-19 衝擊下,全球更關注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最新訊息,雖然邊境管制少了人與人間面對面的溫度,但每月一次「臺泰」雙邊視訊研討會,成大計畫團隊透過不斷精進提供創新主題,滾動成超過十多國,約莫 200 位產官學研成員的固定切磋交流。

進入虛實整合後,蘇副校長強調,要恢復國際移動力,培養國際領袖才能開創新格局。像歐美許多國家,都會有學生到臺灣 Summer Internship(暑期實習),就是在培養國際未來領袖。國際移動力必須雙向,不只東南亞國家送學生來臺灣念書,成大也送醫工系 5 位學生到瑪希敦大學實習,讓學生成為具備雙邊文化溝通的角色,未來進入企業更容易成為具有領袖特質的人才。

除了育才,一流大學更要面對全球議題挑戰,「倡議」前瞻策略和行動方向。譬如這次疫情下,遠距醫療、數位醫療、數位健康等科研發展日益更新,但臺灣就算醫療科技有跟上,法規、公部門思維也得加速,因為東南亞鬆綁速度已超前臺灣。

 

圖三:蘇芳慶副校長引導醫工系學生參與與泰國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合辦之虛實結合Workshop(蘇芳慶副校長提供)
圖 3:蘇芳慶副校長引導醫工系學生參與與泰國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合辦之虛實結合 Workshop
(蘇芳慶副校長提供)

 

透過在地體驗 用心觀察雙向理解

訪談間提到有一年到印尼拜訪印尼大學校長和牙醫學院院長,它位於雅加達的郊區,離去前,校長詢問如何從市中心到達學校。蘇副校長說,他們搭火車過來,這讓校長不可思議的說,他們的車站蠻破舊髒亂,一般外國人都不太敢搭。但蘇芳慶對校長笑著說:「要了解當地的文化,搭大眾運輸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透過在地體驗感受印尼居民的友善,如車掌怕他們聽不懂當地語言,錯過下車的時間點,還特別在快到站前提醒他們。所以雙向理解的夥伴關係,除了觀察、思考共榮,也得用時間、用心去經營和感受。

 

從文化素養談起 提升尊重翻轉階級

最後回到開頭那句令我感動的話:「很多時候必須了解文化差異,才能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當時蘇副校長聊到臺灣早期新聞常提到的「老人癡呆」,日本稱為「失智」。後來臺灣民眾在媒體宣導下,就鮮少出現貶抑詞彙,這也是國際上評價臺灣和大陸最大的差別,關鍵就在文化的素養,和是否願意尊重對方文化,產生共鳴、合作和互利。

成大在馬來西亞的經營,其實也有這樣的深意。蘇副校長提到其實一開始和馬來西亞來往,不是透過華人圈,也不是透過校友鏈結,是直接和最好的大學--馬來亞大學,和校長、院長對接。當時令他非常印象深刻,整個辦公室都是馬來人,根本沒有半個華人;這和泰國醫學院最好的大學,幾乎九成都是華人,成了強烈對比。
漸漸理解箇中複雜的族群、政治、文化與宗教認同後。成大在馬來亞大學的中心,與華人成大校友會,舉辦慢跑募款等活動,捐獻給馬來亞大學,透過類似的機制,讓華人與當地醫療學術單位產生互動,慢慢由外而內,消除長年醫療資源的不平等。

人生而平等,並非普世皆然,蘇副校長認為,只要能一步步拉近距離,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圖四:蘇芳慶副校長介紹成大校園(林珮霖攝)圖 4:蘇芳慶副校長介紹成大校園(林珮霖攝)

 

專欄作者介紹

圖:專欄作者-林珮霖林珮霖

輔大哲學系、臺大政治所碩士畢業,身兼人文素養與政治敏感度,近幾年與政府機關合作拍攝許多政策宣傳影片。目前身兼多職,是湛地盤總監、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一位 Podcaster 節目名稱為〈人話翻譯機〉。過去曾擔任過多家媒體記者及節目主持人(TVBS、東森、大愛),並在大愛電視台憑〈窮人天使-尤努斯〉,入圍第一屆金輪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首頁  /  新南向專欄